一条跨越15年的爱心助学路在她脚下延伸——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社区离休干部梁弭先进事迹
长宁区
2019年8月,长宁江苏路街道利西居民区91岁高龄的离休干部、中国共产党党员梁弭,在儿子的陪同下,一路奔波来到了湖南涟源市伏口镇大伯村。
为何梁弭要来到如此偏远的小村庄?事情还要从14年前的一份旧报纸说起。
一片爱心 撑起校舍
2005年5月8日,由于天降大雨,涟源市伏口镇原福和希望小学教学楼屋面倒塌,粉碎了280名学生的上学梦。《新闻晚报》(现已休刊)得知消息后,派出记者深入现场进行采访,并连续报道了此事。
报道得到了当时年近八旬的离休干部梁弭的深切关注,梁老决定把自己离休后近二十多年省吃俭用下来的积蓄,连同爱人去世后政府发的抚恤金共十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小学。梁老捐助灾区的消息深深感动了上海市民,仅三天时间,上海各界为涟源市伏口镇原福和希望小学募集善款25万元。
2005年5月31日,凝聚着梁弭和上海各界人士关爱的希望小学举行了奠基仪式。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一栋建筑面积790平方的福和希望小学赶在开学前峻工了。当梁老参加完小学新校舍的开学典礼,正要与大家告别时,当地一位老太太一把把她抱住,激动地说,“你是个好人,你做的大善事,我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
知恩图报 回馈社会
梁弭出生于1929年,童年时期处在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侵略战争中,因战火造成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活曾面临绝境。后来,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儿童教养院及保育院收容了上万名同她一样从沦陷区逃亡的难童。不但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还组织大批爱国青年教师为孩子们传授文化知识。
“尽管当时生活极其艰苦,但却让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若不是得到及时救助,我们这些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难童,不是饿死在街头巷尾,就是冻死在荒郊旷野,或成为文盲、半文盲,绝不可能享有今天如此幸福的晚年生活。”
尽管是工薪阶层,梁弭和老伴坚持带领小辈连续多年捐资助学直至2004年老伴去世。“当年我们捐助的孩子,现在有的上了中专,有的上了大学,他们时常会给我写信,给我讲讲他们学习生活情况,这让我很开心。”
不忘初心 倾力帮扶
福和希望小学只是梁老爱心助学的开始,之后她又出资10万,捐建靖宇县新胜村靖枫希望小学。她的想法很朴实:“虽用尽了毕生积蓄,但每当耳边响起希望小学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脑海中浮现孩子们看到新校舍时幸福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就会泛上一丝幸福。”
梁弭不但在学校的建设上尽心尽力,在学生的教育上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2005年以来,她曾不止一次深入到湘西山区,观发展、看变化、谈感受,和大伯村的孩子们、乡亲们交心,鼓励他们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2019年,当梁弭再次踏上大伯村这片热土时,昔日贫困的山区旧貌换新颜。重返大伯村,她饶有兴致地与《新闻晚报》报道线索提供人、福和小学重建后第一批毕业生阙俊的家人亲切交流,兴致勃勃地教授当地居民刮痧技法和剁椒酱制法。
过去破旧的房舍旧基上如今已经建立起一座座高低不等的漂亮楼房,各家室内装饰也都已经现代化,冰箱、空调、彩电、消毒柜等一应俱全。目前,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已划拨三百万元用于福和希望小学改建等工作,大大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基础教育问题。当地政府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模式,村里处处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九山半水半分田,曲折蜿蜒的山坳里,一颗爱的种子生根发芽、顽强生长了15年。从上海长宁到湖南涟源,相隔约1235公里,一条跨越15年的初心寻根路,在梁弭的脚下,得以延伸、再延伸……
发布日期:2020-08-24 14:21:41